站内搜索:
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
 
返回首页 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调查取证 媒体报道 律师团队 联系我们  
   
   
滚动新闻: 这里有最优秀的律师团队,为你的委托事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帮助,最大利益的维护你的合法权益。详情请点击  
·本站新闻 ·社会新闻  
·婚恋指导 ·婚姻分析 ·情感疏导
·挽救修复 ·分离第三者 ·复婚帮助
·离婚指南 ·协议离婚 ·诉讼离婚
·家庭暴力 ·财产分割 ·子女抚养
·虐待遗弃 ·损害赔偿 ·判决执行
·继承收养 ·婚外情与重婚 ·无效婚姻
·非婚同居 ·军人离婚  
·涉外婚姻 ·涉外法律法规 ·涉外离婚案例
·法律文书 ·法律法规 ·离婚案例
·法理研究    
 
 
  站 内 新 闻
 
一家之“镜”,折射的是爱还是伤?
发布日期: [2017-9-8]   人气指数: [24033]
[小] [中] [大]

 

  作为“中国首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”,《镜子》的主要拍摄地点是纽特教育在武汉的总部和训练营。备受困扰的家长将他们“网瘾”、“叛逆”的孩子送到这个成立于2005年的家庭教育支持机构。81天的立体教育培训,有青少年成长训练营,有家长学堂,意想不到的改变随之而来……
  
  2017年5月15日,纽特教育的校长江普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。谈到家庭情感教育,江普说:“除了物质供给,人的成长还需要情感上的滋养和满足。这就是情感教育。它以关系为核心,最重要的是亲子、夫妻的亲密关系。情感教育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、情商、内在精神动力、创造力、幸福感和成就感。”而那些发生在训练营和家长学堂里的故事无一不在告诉人们,这种教育被忽视了,爱反而带来了伤害。
  
  放下“控制”
  
  我爱你,所以要尊重你

  
  家明的爸爸很爱他,可这种爱在家明看来却是一种控制,像一个牢笼。所以江普和同事到家中接他时,他一听到“控制”这个词就气得在床上跳脚,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。
  
  家明上高一,准确地讲属于“高一辍学”。在经历了中考、顺利升入高中后,父母发现他突然变了个人,执意要跟网上认识的朋友做背包客去旅行,被阻止后还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对抗,说什么都不肯再去上学了。
  
  父亲理解不了家明的表现,不明白从前听话的儿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,于是找到纽特教育,希望81天的训练营能改变家明的想法和行为,让儿子乖乖回学校上课,再次成为听话的孩子。也正因为一直觉得需要被教育的是儿子,他起初并不想参加家长学堂,还打电话向江普请假,说公司离不开他,不可能腾出6天时间上课。
  
  江普没有准假。凭借多年的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经验,他从一开始便发现,家明问题的症结在于爸爸。
  
  家明爸爸是“奋斗改变人生”的典型。上大学之前,他连一瓶牛奶都没喝过,如今能进入企业管理层,靠的就是努力学习和不断奋斗。所以,他希望儿子复制并且超越他的成功,想把这条被自己验证过的“最好的道路”指给儿子,甚至把孩子当成了另一个自己。
  
  但是,对家明来说这是一种“剥夺”。由于生活中的一切已经被规划,家明体会不到学习是为了自己。在他眼中,整天跟他谈学习讲勤奋的父母爱学习胜过爱他,而他完全是为父母而学习。小时候无力与父母对抗,家明看上去还是个乖孩子。可是一到青春期,就在压抑中爆发。
  
  训练营里,家明对着摄影机倾诉,讲到激动之处忍不住抽泣。他说父母从来不听他的想法,连买什么样的衣服、骑车走哪条路都不许他发表意见,他最喜欢的小动物也不能养,所有学习之外的事情都被视为不务正业,做任何事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同意,从小到大他一直在表达,却始终被忽略。父母曾经承诺中考结束让他去旅行,考完试又说等他们有时间再带他去。因为他们反复提醒家明,他现在必须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,所以家明迫切地想找一个机会走出家门,向父母证明他不怕困难,他可以很坚强。
  
  当家明喊出“我永远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,将来又能有什么用”的时候,爸爸却在想:“我明明已经给你了最好的路,你为什么还要做别的?”而江普告诉他,问题的关键不是他的规划好不好,而是他根本没有给孩子选择和体验的机会,也没有让孩子经历探索和尝试。这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。
  
  为了让家明爸爸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江普在家长学堂中扮演了家明代言人的角色,与爸爸“针锋相对”。“家明想做流浪歌手、画家、背包客,是你造成的!”听江普态度明确、语气坚决地说出这句话,家明爸爸笑了笑,表情里带着无奈和不解,随后却陷入了沉默。
  
  孩子的理想是他设定的,孩子的生活是他安排的,孩子的自我又在哪里呢?当家明爸爸终于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,改变发生了。
  
  家明并没有在训练营接受完整的81天培训。家长学堂结束的第二天,他被父母接回了家。爸爸给他买了一只小狗,还让他在家乡武汉做了一次背包客。接下来的一段时间,家明学摄影,开网店,尝试了不少从前没做过的事。也许不久的将来,他会发现还是学习最好,但那将是他通过自己的了解和体会所做出的选择,与从前被父母灌输截然不同。
  
  孩子的想法不一定会成功,也未必能坚持很久,不过他们需要体验和“试错”的过程,这也是他们“成为自己”的过程。家长给的捷径或许很好,可是没有自主的感受和选择便难以谈认同。就如同包办婚姻的对象也可能才貌双全人品佳,但人们还是喜欢自由恋爱一样。
  
  “孩子是父母所生,却不是为父母而生。”江普说,对孩子关注比较多的家庭更容易形成控制和对抗,但“我爱你,所以才控制你”的亲子关系,应该变成“我爱你,所以要尊重你”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。
  
  对孩子尊重但不放纵,让孩子有“正事”做,情感上给予理解和尊重,心理上有问题及时找专业咨询师解决,这是江普给家长们的“底线建议”。而其中的“正事”不仅限于学习,也包括那些积极有益处的体验和尝试。纽特教育的英文“NEW TASTE”就是“新体验”的意思,提倡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,值得家长借鉴。
  
  直面“问题”
  
  孩子的困惑,更需要关注

  
  张钊是应试教育下的代表。他就读的高中曾多次在网上被热议、以管理严格和打造高考铁军著称。
  
  对于学习和高考,张钊有目标有要求,而且付出了努力。高三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紧张气氛让他倍感压力,身体和精神都难以得到休息和放松。张钊辍学之前,学校里连续发生学生跳楼事件,压抑的环境和心理让他疲惫不堪。可是他只要一向父母表达自己压力大,父母就觉得他是在给不愿意学习找借口。
  
  在张钊的印象中,父母经常争吵,母亲总会因为一件小事唠叨不停,而父亲总是在看电视,夫妻和父子之间的沟通都很少。压力无从缓解,在家里又得不到安慰和信任,张钊只好去其他地方寻找情感寄托和发泄途径。打架、玩手机、交女朋友,把学校的三条“高压线”一触到底。
  
  得知儿子早恋,张钊的父母如临大敌。可他们越是制止干涉,张钊的反应越强烈。他个子高身体壮,发起怒来父母根本挡不住,后来干脆把父母赶到他们经营的门市店居住,自己则和女朋友住在家里。
  
  接张钊去训练营之前,江普和同事分工,进张钊家后他堵阳台,一个同事堵门口。尽管张钊的父母不相信儿子的话,但江普觉得张钊并不是在开玩笑,说想自杀也是真的,还可能会在情急之下做出其他激烈的反抗。
  
  这种亲子之间的不信任延续到了辅导中,父母认为张钊跟江普说假话,张钊则质疑父母想跟他一起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。三个人都觉得对方只是说说而已。家长学堂之后,每个孩子都收到了父母写的亲情信,大家边看边哭,但张钊一滴眼泪都没流,甚至还带着对父母的满满怨恨。
  
  江普发现,张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比较简单粗暴,母亲则因为夫妻感情冷淡,把情感都投注在儿子身上,以至于过分关注、过度要求,到了让孩子恐慌的程度。这种情况下,特别需要一个契机打破他们的情感隔阂。
  
  张钊在训练营时,非常担心他的女朋友。由于没办法亲自打电话,他委托江普联系那个女孩。而江普把这视为一个机会,将任务交给了张钊的父亲,并建议他情感上要和孩子在一起,即适当地站在孩子的角度,换一种方式看问题,试着去体会孩子的感受。
  
  这是一种不同于“对立”的态度和做法。很多时候,隔阂、误解和不信任是因对立而产生的。于张钊而言,恋爱是情感的出口,在父母看来却错误到不可救药。不了解孩子为什么早恋,只是一味地强迫制止,反倒会让对立的形势愈演愈烈。这也是关系和沟通的问题。
  
  在江普和辅导老师的引导下,张钊爸爸抓住了这个机会,主动联系儿子的女朋友。父子俩又尝试通了几封信,沟通由浅入深,紧张的关系也逐渐开始缓和。后来张钊如期参加高考,还妥善处理好了他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。
  
  “不要只关注孩子的问题,而要关注他们的困难和困惑。在给他们贴上‘问题孩子’的标签时,父母是否看到了他们的无助、孤独和痛苦?”江普想提醒家长,没有所谓的问题孩子,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陷入困境、需要帮助的人。所以父母需要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,把与孩子对立的关系变成“和孩子在一起”,共同走出被困之地。
  
  正视“叛逆”
  
  成长路上,必须时常“照镜子”

  
  与家明和张钊不同,泽清是主动要求参加训练营的。因为他听说有央视记者全程跟拍,觉得这样比较有存在感。
  
  “存在感”是泽清口中的高频词汇,也是他缺失并且一直在寻找的。他给自己赋予了家庭“拯救者”的身份,但江普认为,他其实是父母糟糕关系的牺牲品。他的家庭一度处在破裂边缘,父母送他到训练营的第一天,当着外公外婆、辅导老师和记者的面,还在讨论婚姻要不要继续。
  
  泽清并没有家明、张钊那样激烈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。在训练营的大多数时间里,他都面无表情,平静地讲着超越他13岁年龄的成熟语言,看不出情感波澜,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。可是,他曾经对妈妈大打出手,暴怒时踢坏过自己卧室的门,写了很多带有暴力字眼的纸条贴在房间,整天在网上下军棋,日夜颠倒。
  
  泽清的家庭中,感情不合、关系疏离和彼此误解,首先出现在夫妻之间,进而影响到了亲子关系。父母对泽清的爱并不少,但由于他们有分歧和冲突,泽清常常觉得自己被忽视。这也是他特别在乎“存在感”的原因。因为他有异常表现时,父母往往会比较在意,所以他想用极端的方式唤醒父母。久而久之,他只有在极端的情感体验中才能找到“我在”的感觉。就像一些人有心理或情感障碍,安静坐在一边的时候感受不到自己存在,被打一下,感觉到痛,才能意识到“我在这里”。
  
  可是,泽清根本没有能力做拯救者,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我。他为了寻找存在感而寻求关注和帮助,却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。
  
  分析泽清的案例时,江普说他的情况比较严重,也相对复杂,远非81天的辅导可以解决。不过在训练营中,他难得地展现出了一些孩子气,对他的辅导老师有不少依赖的表现,做什么事都跟着老师,甚至愿意主动亲近。这都是在家里所没有的行为。
  
  对于泽清的后续发展,江普并不十分乐观。“十几年成长中的支离破碎,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改善。这是很现实的问题,也是家长需要认清的真相。并不是所有状况都能补救,与其事后弥补,不如早一点把情感教育变成家庭的常态化教育。这直接影响孩子做人做事,是成绩和成功的前提。”
  
  与泽清相比,他父母的变化和成长更明显。参加家长学堂时,他们上了针对孩子、家长、家庭和沟通等方面特别设置的课程,从认识孩子的需要,到了解自己以及夫妻、家族、亲子关系,还学习了如何表达情感、修复关系。家长学堂的第五天,他们被安排去训练营看望孩子。两个不久前还在讨论离婚的人竟然穿上了情侣装,手牵手互相依靠。这个家庭的问题由夫妻关系破裂而起,也希望能因夫妻关系修复而终。
  
  泽清在训练营结束的汇报演出中有一段独白:“我是一面镜子,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我的父母。无论外表还是内心,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。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,我将用我的行动,把家人从梦中唤醒。”
  
  采访中江普多次讲到,纪录片以“镜子”命名,因为孩子是家庭的镜子,也是学校、社会的镜子,既能照出好的方面,也能照出存在的问题。比如厌学、早恋、叛逆、网瘾,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实早就有,只是在青春期爆发了。
  
  不过,青春期也是孩子修复成长问题、父母修复夫妻关系和自身问题的最佳时机。很多父母都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叛逆,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从家长角度出发的。而江普最想告诉父母的是:叛逆=独立=成长=成人,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远离父母怀抱的过程。青春期是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,此时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,有助于他们更加健康地长大。也正因为如此,家长们需要时常“照镜子”。

来源:中国妇女